JBO竟博昨日,由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南方都市报社主办的“融合共育构建高质量育人生态——2024年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广州市各区教育局代表、获评创新案例的学校代表以及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家长等共同参与。
研讨会在一片悠扬动听的歌声中缓缓拉开序幕,这段歌声来自“五育并举”创新案例学校代表——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汪修平。
去年以来,在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中,南方都市报社携手广州市教育局面向全市11区挖掘出足球女将、童谣唱将、西关小红豆等众多宝藏少年,系列视频总阅读量超100万;全市中小学(含中职学校)踊跃申报了130个五育创新案例;广州宝藏学校H5展馆上线万;“拍一拍,我的校园”线万条有效点赞……这一系列活动共同勾勒出一幅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广州教育生态画卷。
基于这一调研成果举办的创新案例研讨会,研讨什么?广州市教育局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长刘琦宝在致辞中抛出了这一思考。他认为有三方面值得深思:如何重新定义学校的本质、如何重新审视学校评价体系的价值、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刘琦宝认为,学校不仅仅是教学场所,更是生活、成长、探索的空间,现代学校的“现代性”,不能只停留在有章程、有课程、有组织、有评价等方面,更应体现在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上。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颇有微词JBO竟博,其根源在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刘琦宝认为,要改变这种单一评价的刻板和功利,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就不应该是擂台,而是一个成长的大平台。如果学校只提供擂台,最终导致的是优胜劣汰,形成一所淘汰型学校;相反,如果学校提供的是平台,就能成为一所成长型学校。
刘琦宝表示,倡导“五育并举”,就是要打破“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摒弃偏见的“有用论”固化思维,让学生在多维度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内在动力的培养不仅仅依赖于外部激励,更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兴趣、明确目标。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表示,南方都市报、南都教育联盟坚守促进教育发展的初心,在垂域深耕,记者“脚力”强健,两年来,南都携手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团,深入走访广州11区,寻找广州教育“五育并举”创新案例;记者“脑力”创新,不断拓展新闻视野,从传统的老师、学生深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食堂、社团等,“干饭吧”“同学来跳舞”等鲜活热闹的小切口新闻,广受师生欢迎。连续多年打造的“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已经成为广州中小学生写作练习、展示和指导的知名园地。“南都要成为羊城少年们展现自我的媒体大平台,让他们在这里能够充分探索自我,发展兴趣,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刘江涛表示,本次研讨会既是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深调研的成果展示,也是以媒体为平台,家校社多方交流与合作的宝贵契机。接下来,南方都市报将继续发挥智库型媒体优势,做好“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舆论宣传主阵地。
南方都市报社编委、文教卫旅CEO李阳现场回顾了南都“五育并举”深调研的经历。活动现场正式公布了“拍一拍,我的校园”获奖名单,该活动特邀荣获广东新闻奖的杰出新闻摄影师及资深视频记者组成权威专家评审团,最终共有42份作品被评为“拍一拍,我的校园”优秀作品。另外,还有9份作品在此次活动的点赞环节中收获了大量“大拇指”,最终获评网络人气奖。
12个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创新案例名单也正式揭晓,分别为越秀区小北路小学、越秀区署前路小学、海珠区客村小学、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天河外国语学校、白云区汇侨第一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番禺区沙湾红基学校、南沙第一中学、从化区太平镇高平小学、增城开发区小学。活动同时为广州11区教育局颁发五育融合创新引领单位。
当天研讨会上,广东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校长蔡骘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导向下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作了主旨演讲。
“拔尖创新人才”和“劳动教育”到底有什么关联?蔡骘表示,“劳动是人类主观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这正好与我们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观念不谋而合——能够出类拔萃地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叫拔尖创新JBO竟博。”
对于学校如何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融入劳动教育,蔡骘作了详细阐述。他介绍了省实构建“三层十域”高中劳动课程体系,包括作为必修课的基础性课程,如每周平均一节的劳动课、劳动周、职业体验、职业服务;作为校本选修的拓展性课程,如跟工业生产、现代服务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制作香囊、蜡烛、服装等;科技特长生的研究性课程,如一些科技竞赛课程,广东实验中学“英才计划”,让学生设计制作简易的电动汽车,让智能制造课程都跟劳动结合起来。
蔡骘强调,科技赋能劳动体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要素——内驱力、创造力、意志力和实践力。“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也就是要有很强的内驱力;其次,学校要通过各种课程、平台和项目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敢于突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境界;再次,做成一件事情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不被困难打倒;最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即劳动创造。”
在“五育并举”优秀案例分享环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彦军分享了该校劳育课程的实践经验。该校以“魔方农场”为基地,以“教育+农业”课程建设为抓手,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融入智慧农业实践中,为学生提供航天育种、数字管理、节能环保、思政教育等劳动体验式场景。
“魔方农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课程价值,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在劳力上劳心’的生活教育思想,为学生跨学科学习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李彦军介绍了魔方农场的“创新点”。
“魔方农场”种植的基质有土培、水培、气雾培、光电培等栽培方式,加上立体化的种植模式,颠覆了学生对“土生万物”“万物生长靠太阳”等传统种植方式的认知,感受到高科技的魅力。“魔方农场”的种子和幼苗来自航天育种,比如太空西红柿、太空五彩椒,既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科学的前沿科技,又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的伟大成就。
在“魔方农场”的管理上,更是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包括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喷淋系统、温度湿度光照PH值数据采集系统、智能虫情预报系统、AI近景农情分析系统、农场管理远程操控系统等,学生在参与农场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这些智能设备,还深刻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
要改变社会对教育的单一评价,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就不应该是擂台,而是一个成长的大平台,如果只提供擂台,最终导致的是优胜劣汰,形成淘汰型学校;相反,如果学校提供的是平台,就能成为一所成长型学校。
南方都市报社举行的深调研系列活动,深入到各区、各学校进行走访,邀请社会各界专家以及校长、教师参与其中,已发展成广州教育领域开放交流的重要平台。调研不仅宣传了广州教育“五育并举”的创新路径和成果,还超越了传统的新闻模式,具备了演变为系统性课题研究的潜力,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怎么让青少年群体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JBO竟博,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研讨中小学教育路径创新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此次研讨会有三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思想引领,关于“五育并举”如何去想、如何去做,教育界专家、同行、家长、学生都进行了互动交流;其次是案例分享,参会嘉宾都带来了非常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五育并举”的精彩成果;最后是总结提升,到场专家的点评与肯定,让教育者们更加坚定地完善优化“五育并举”的道路。
此次研讨会很有意义,通过展示全市各区各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优秀案例,让我们未来在校园内进一步优化实践“五育并举”,有了生动的参考。
“美在校园”非常重要。除了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传递知识,我还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关注到校园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美。“五育并举”就是这样的渠道,让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想法去实现美。
广州的学校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成长,尤其是为五育融合付出了大量努力。研讨会形式多样,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为一线教育者提出了建议,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思考。
●越秀区小北路小学:《5+N学生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三管齐下五育并举促全面发展》
●海珠区客村小学:《以教育戏剧为支点构建小学德育课程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白云区汇侨第一小学:《基于风雅文化的小学核心素养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种子芯,禾下梦,“魔方农场”赋能学习新样态》
●从化区太平镇高平小学:《小榕苗·大梦想——基于区域“五彩德育”的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叶斯茗 杨晓彤 孙小鹏 武艺璇 叶可可 刘哲 实习生 吴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