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竟博校、家、社各种资源联动形成合力,构建“教体融通”课程体系,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实现“五育融合”。
“粤派教育”是由广东基础教育知名专家发起的学术流派,主张“自信、自得、力行”,倡导“以人为本、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是首批“粤派教育实验基地”,以全过程应用、全领域实践、全链条创新的“教体融通”育人理念,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成为“粤派教育”的典型案例。
2022年9月,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成为首批“粤派教育实验基地” ,拉开了融合高校专家团队资源赋能学校教育创新帷幕。(滨江学校供图)
在粤派教育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滨江学校积极整合校、家JBO竟博、社各种育人资源,在课程、评价、师资等方面融合创新,构建“教体融通”课程体系,推进学校育人方式、智慧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深度变革,实现“立德树人”、“五育融合”。
“教体融通的本质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广东省督学、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校长吴朝晖表示,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即“无体就无育”。滨江学校通过资源整合、课程融通、评价协同、师资合作让教育和体育融合,以“教体融通”理念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培育团结进取、正向思维、坚强意志、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例如,学校结合粤派教育,融通文、武、劳、艺、情、理六艺传统提出的“新六艺”育人目标,以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创造能力为根基,重塑新时代接班人和建设者,即“文”与“武”是培养孩子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品质;“劳”与“艺”是孩子品质发展的养分;“情”与“理”是强调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和情商意识,“文武双全、劳艺结合、情理通达”成为滨江学子核心素养的新样式。
据了解,近年来“粤派教育”的专家学者与基层教育局、一线学校围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有70余所中小学成为“粤派教育实验基地”,不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帮助基层学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高校专家团队助力基层学校持续推进教育创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良华表示,滨江学校在高校专家团队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全范围突破教育旧格局,全方位跃进高质量发展轨道。滨江学校的粤派教育焕发出新气象,成为区域新教育发展的亮丽名片,实现了从“学校治理高效能”到“学生成长高品质”的双轨道发展,成就了新样式粤派学校。
2021年10月,滨江学校代表广州市“校园足球”接受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考察组考察。(滨江学校供图)
近年来,滨江学校积极整合校、家、社各种学习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联动育人格局,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综合化的教育服务。
吴朝晖介绍,滨江学校探索教体资源融合共享,主要是从人才共收、课程共建、场馆共用、师资共享、平台共搭、经费共筹、科研共创、荣誉共获八个方面实现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校教育和体育部门互相借鉴经验和优势互补,共同开展教体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均衡成长。同时,促成校、家、社各种资源与教育教学融合,激发育人方式变革活力。
据近三年的统计,滨江学校与城区多个部门达成共建机制,开设系列教体融通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教育。如广州市足球协会、海珠区体校、击剑协会、乒乓协会等多个协会以及社会教育力量入驻学校,采取资源共享、场地共建等方式,深度教体结合助力育人方式创新。可喜的是,三年来,滨江学校各种体育教育走在了广州乃至广东全省前列,形成了“市队校建”和“区队校建”的良好局面,开启了“教体通融”新模式。
资源整合带来的育人新变化,促进了育人方式变革的全领域升级。截至目前,已经有田径、武术、游泳等12个区级运动队由滨江学校建设;广东省篮球协会、广州市足球协会、广州市射箭与激光射击“双射”协会、广州市击剑协会等均将滨江学校作为省队、市队人才培训基地。在多个体育人才培育中,滨江学校为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等输送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共36名。
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足球队在2024全国五人制足球青少年锦标赛中获得女子U15组第二名和最佳射手荣誉。(滨江学校供图)
实践中,滨江学校以“新六艺”育人目标构建的“教体融通”课程体系,让体育活动融入课程中的多项多性、多样多元发展,聚焦了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淬炼身心,完成高素质成长。
吴朝晖介绍,“教体融通”课程体系适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各层次学生成才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选择路径。学校将各个学科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交叉、跨界、通融,创设的“新六艺”实践课程,以基础教育为载体,开展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全身心的发展,形成以课程为支撑的多维发展平台。
例如,滨江学校除了每天八节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每天下午4:30--6:00开展学生全员参与的课后服务,选择教体自主发展项目。每个班每周保有五节体育课,开展探索体育适能与智力适能协调发展的研究;探索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研究;探索足球、体能、武术等传统项目、非遗项目、身体素质提升项目等多层面的常态化育人。
在滨江学校,全体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体育项目资源,所有体育项目、非遗项目、科技探究等课程均在每班开设体验课,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并给予重点发展的机会。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射箭、射击、击剑、高尔夫、游泳、柔道、跆拳道、武术、舞狮、轮滑、跳绳、物理大发现等众多的课程开设,满足学生成长与选择需求。
为了给“教体融通”课程体系打造专属学习场域,学校在远安和怡趣两个校区升级改造和建设了田径场、排球场、乒乓球场、轮滑场、武术训练室、桥牌/三棋室、重竞技训练室、高尔夫球训练室、跆拳道室等25个场馆,实现学校多空间和多场馆教体融通一体化。
“每一个场馆都是特色课堂,学生走进馆室,在这里开展体验式学习和训练,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课堂变得更加生态、学生更能张扬个性。”吴朝晖如是说。
以足球课程为例,滨江学校每个班、每个年级都组建了代表队,每周安排一节足球课,每学年开展班级足球联赛。有梯度的多维足球教育,成效越发明显,学校足球队曾在海珠区U15、U13组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近三年来,滨江学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竞技体育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项总计高达575项。
在2024年中国中学生田径冠军赛上,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以5金1银4铜的优异成绩获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滨江学校供图)
“全领域开放、全过程应用、全链条创新的学生成长多元协同评价体系。”吴朝晖介绍,滨江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协同运行,构建科学性、系统性多元评价体系,确保“教体融通”育人方式高质量实施。如在学生的评价上,不仅仅有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评价,还包括学生的能力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科考试评价,甚至有家庭评价和社区评价,将各类评价方式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学校建立以数字成长档案为纽带,串通协同评价体系,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全程“量身定做”。
据悉,滨江学校探索建立了既考虑学生的身体健康、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也考虑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全领域开放、全过程应用、全链条创新的多元协同评价,释放了育人方式改革的诸多潜力。
学校利用智慧健康指标系统、日常体育锻炼评价、学校体育团队专项教练的个性化指导以及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双向反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身体生理指标的管理、运动时长和运动量的监控。
如对于50米跑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学校智慧健康系统会自动推荐额外练习马克操、A式跳跃和B式跳跃;对于引体向上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则建议增加支臂悬垂和单杠斜拉的练习。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双向身体管理评价,则专注于学生视力保护、肺活量、营养均衡、体重管理和睡眠管理等健康行为的评估,旨在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发育,并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学校构建了一个以心理老师为核心,班主任为关键支持,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的“三级”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每学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分类跟进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还与社区及社会服务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针对同一情况学生开展专项小组辅导活动。
“学生培养不再只着眼于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吴朝晖介绍,学校每月评出月度之星,有活力之星、自信之星等;每学期评出教体积极分子,包含科技、艺术、体育等学科;每学年评出“最美滨江好少年”,包括“活力好少年”“传承好少年”“自得好少年”等。通过以学校团体为全程的多元评价以及以个体榜样为引领的个性效应,推动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实现多元发展。
滨江学校全面规划“教体融通”育人情境创设,以“师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和体育服务。
在教育教学中,滨江学校教师采用游戏化、竞技性JBO竟博、协作式等多种教育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JBO竟博,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吴朝晖表示,教体融通需要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设计出具有活力和实用性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内外得到更加实在的学科支持和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
如滨江学校将高校资源引入校园,建立梅博士工作室,带领学生开展“祠堂研学”“古村落研学”“社区改建”等“行走的课堂”创新性主题学习活动。学生在专家的引领下利用课余时间穿梭在乡村古镇、社区小巷中,完成社会调研,设计改建项目。
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学校辅导中心与社区及社会机构携手合作,让学生通过佩戴眼罩模拟视觉障碍人士,体验跨越障碍完成任务的挑战;模拟怀抱气球宝宝,体验父母保护孩子的一天;等等,使学生们在游戏化的体验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父母的辛劳,并学会情绪的合理发泄途径,提升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与能力。
滨江学校教师采用互动式思维导引、仿真实验教学展示等,创新和实现不同年龄层的需求、关注不同人群的成长阶段的思维与方法,帮助学生融合体育与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如在体育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探索中,体育教师安排学生观看比赛视频并技术指导,同时,语文教师在同一课堂上进行写作指导。
滨江学校还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科技手段,实现教育和体育的信息化,让学生或教师随时随地都能够了解和参与体育教育和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体融合效果。例如,教师将学生训练的视频放到系统中进行分析,教师能更好地进行学生动作分析与指导。比赛时,教练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跟踪指导。学生进入赛场不能上课时,科任教师通过网络利用比赛间隙进行学科辅导,保障学生参赛不误学习,比赛、学习两手抓。
滨江学校以“教体融通”理念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以“新六艺”课程激活育人内涵,以协同评价检验育人成效,创新经验下的未来成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