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竟博上周,苏州市中小学急救教育推进会在苏州市第五中学校举办,苏州市中小学急救教育培训基地同时揭牌。培训基地设在苏州市第五中学,将致力于推动各中小学急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从而为全市中小学急救教育搭建了更为专业、系统的平台,为孩子们的生命护航,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
近年来,苏州市第五中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深入贯彻习关于“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扎实推进学校急救教育工作。学校以“生命至上、健康第一”为核心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急救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苏州五中在长期多元特色的办学实践中,逐步构建起了较为成熟的生命成长课程体系。2017年7月,学校成为全国新生命教育首批基地学校,为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开始尝试开展急救教育。2021年,学校开始全面启动急救教育建设工作。同年12月,在苏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苏州五中同苏州市红十字会、苏州市护理学会签署协议,决定采用三方共建的形式,开展学校急救教育实践的新探索,建设苏州市首家校园急救科普基地。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决定依托“四个一”工程建设,全面、系统地构建校园急救教育体系,即建立一支校园急救队伍、组建一个“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安全防护网络、开发一套校园急救课程、建设好一个急救教育中心。
学校急救教育开展初期,首先对教职工进行急救培训,通过开设知识讲座、急救技能操作、急救技能比赛等活动,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48位教师先后获得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证书。同时,学校通过分层分级的培训,循序渐进地开展面向学生的急救教育。
通识化培训:在高一新生国防教育中,将紧急救护作为必修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全面落实《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利用体育课向学生传授关于运动安全、紧急避险、应急救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化实施;每学年学校均要求每班推荐1-2名同学,利用每周校本课程时间,在护理学会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系统接受急救教育,内容包括急救理论知识、四项技能、CPR、AED的使用及校园环境下意外伤害的处置等。经过培训的学生作为班级的“红十字小卫士”,发挥起守护校园安全的重要作用。
阶段性复训:学校每年举办急救冬令营、夏令营,邀请苏州市护理学会和红十字会的专家对“红十字小卫士”进行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复训,巩固所学急救知识,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学校每年对“小卫士”进行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合格者由苏州市红十字会颁发“CPR+AED急救单项证书”。
实战化检验: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市各级急救技能比赛,通过实战化的比赛进一步检验师生急救技能水平。2023年11月,学校师生组成的苏州市代表队在江苏省首届中小学急救教育展示活动中荣获团体一等奖;2024年8月,学校代表苏州市教育局组队参加苏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一等奖。
要不断提高急救教育水平,提升教学效果,必须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急救教育师资队伍。为此,苏州五中聘请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和苏州市护理学会的医护专家担任授课教师,同时积极争取苏州市红十字会的支持,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的方式,培养校内急救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学校已有5人获得救护师资资格。此外,学校还特聘省急救比赛金牌教练薛花担任专业指导,并将市教育系统内参加历次急救大赛获奖的老师作为校外教师,进一步强化了急救教育的师资队伍JBO竟博。
按照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设目标,目前,苏州五中建有急救理论学习教室一间、技能实训教室两间。学校配备了6台自动体外除颤仪模拟训练器、5个心肺复苏模拟人以及全套创伤救护器材,并为急救技能实训室专门安装了急救教育智慧课堂系统,该系统包含一套电子大屏、1台教师机、7台学生机,支持教师大屏授课,学员可单机或联机练习,同时支持急救知识和技能考核,考核数据可实时显示并记录,构建了“学、练、测”一体化平台。
通过近3年的实践研究,学校集中了苏州各大医院临床一线从事急诊急救的专家、学者的力量,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共同完成编著了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阐述学校急救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书籍——《第一目击者:青少年校园现场急救》。该书共分四章12节,采用图文并茂、视频演示的模式,详细介绍了校园急救的基本技能、校园常见急症的救护、校园意外伤害的救护及校园急救教育的开展。苏州市中小学急救教育培训基地揭牌当天,《第一目击者:青少年校园现场急救》被赠予我市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辐射更多学校。
“学校急救教育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避险自救、救助他人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了珍惜生命、关注健康的良好意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校多元特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苏州五中校长柯勤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急救教育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急救教育工作中来,使“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