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竟博旅游促“三交” 同心助“铸牢”

  新闻资讯     |      2024-03-07 15:22

  JBO竟博“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象地比喻了我国56个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旅游,就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桥梁和纽带,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潜移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山水相逢,情谊自涌JBO竟博。如何持续发挥旅游产业推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期议事厅邀请6位代表委员,结合各地各部门生动案例,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各民族“三交”建言。

  1月27日,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工作人员唱侗族歌曲迎接游客。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每年的旅游人数已达几十亿人次,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边巴扎西委员表示。

  2022年,顺应形势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边巴扎西说。

  我国历史悠久,文旅、文博资源丰富。一处处古迹、一件件文物、一场场节庆,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佐证。边巴扎西说:“旅游促‘三交’计划通过挖掘并展示各地突出体现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丰富资源,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体验中,既看到中原文化如何传到民族地区,又看到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独特魅力。”

  “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东中西部人口跨区域流动,大大增强各族群众的紧密联系度,还有助于增产增收,帮助各族群众更好地端稳‘旅游碗’、吃上‘生态饭’、开办‘农家乐’、卖好‘土特产’。”边巴扎西表示。

  旅游促“三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民委会同国家文物局围绕黄河、长江、丝绸之路、大运河四大文化主题,编制了首批“铸牢”主题博物馆精品研学资源推荐项目,在全国选取了88家博物馆,推荐了103个特色展陈和77项特色研学课程。同时,以中华文明探索、中华民族大融合历史、中华文化标识为主题,国家民委和文旅部设计出16条“铸牢”主题文旅线路,多方位展示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伟大发展历程。

  “2023年,我们培育了18个试点示范项目,涵盖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遗址遗迹、民族村寨等领域,推出文创产品、创造文艺作品、活化非遗资源等,以沉浸式、体验式JBO竟博、互动式、分享式的做法,讲好从古至今的‘三交’故事。”边巴扎西说。据统计,2023年度18个试点示范项目共接待游客1.36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013万人次,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023年11月下旬,国家民委会同文旅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旅游促“三交”现场交流会,反响热烈,有效提升了旅游促“三交”计划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提高了社会知晓度和群众参与率。

  “下一步,我们将启动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词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和试点示范六项行动,计划组织两批全国范围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指导各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推动‘学’‘游’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旅游景区、文博场所研发公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线路;在全国范围打造一批示范景区、精品线路和精深产品,鼓励和支持考古文旅、民族地区边境游、生态游,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边巴扎西说。

  “广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巩固发展的生动实证,当前我们正持续加强广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欧余军说。

  广西历史文化悠久、民族特色浓郁,现有10599处不可移动文物,97万多件可移动文物;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15个,其中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城西南约25公里的明江北岸,临河断面有一处明显内凹的岩壁。在峭壁上,布满一幅幅用赭红颜料绘制的人物、动物、器物画像,虽经千百年风雨剥蚀,仍然鲜艳清晰——这就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专家基本确定花山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最早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这些画作并非一蹴而就,创作过程前后大约持续了700年。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花山岩画是骆越人(壮族的祖先)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

  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2018年,当地通过《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花山岩画保护。

  “优秀的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欧余军说,广西必须全面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广西稳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平陆运河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正式启动;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等3个项目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遴选推荐桂林阳朔县、钦州钦南区、南宁青秀区申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下一步,广西还将依托优秀民族文化、持续做“活”文旅场景,举办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讲好广西历史文化故事;依托“三月三”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集中呈现各民族欢庆“广西三月三”、奋进新时代的热烈景象;实施文化遗产主题游径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融入到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区。

  “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欧余军说。

  “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国人大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陈华说,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让农户吃上“文化旅游饭”,从而推动各民族经济相依、文化互鉴、情感相融。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高山巨谷造就的复杂地形,为湘西保留了原始纯真的风貌。

  “来到湘西,一定要听一听苗族民歌、梯玛歌,学跳摆手舞、苗族鼓舞,穿一身苗族刺绣、土家织锦,戴上傩面具、银饰品,吃一吃长桌宴、牛头宴,多维度感受民族文化的千姿百态。”陈华说,湘西州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湘西探索,贡献了湘西力量。

  为突出提升旅游品质,用好文化旅游品牌,湘西州每年举办土家族社巴节、苗族赶秋节、吉首鼓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加大与张家界、恩施、铜仁等周边地区交流合作,组建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同盟,推动线路互推、游客互送、资源共享,到上海、重庆、广州等30多个重要客源市场开展营销活动,积极引客入湘。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各族人民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湘西州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凤凰古城、永顺芙蓉镇等高等级旅游景区;大力推进土家织锦、苗绣、蜡染等民族文化产业化,打造旅游纪念品、民族工艺品等5个类别28种旅游商品;推动旅游演艺、非遗、旅拍等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高标准打造《边城》《花开芙蓉》等精品演艺节目,进一步厚植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最新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凤凰古城旅游区确定为湖南省唯一上榜的旅游景区。陈华说,湘西州3年内连创两个5A,让全州300万名各族群众,欢欣鼓舞,为之振奋。

  陈华表示,湘西州将围绕构建“1+5+X”现代化产业体系,把生态文化旅游业摆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千亿产业、主导产业,促进旅游业有形有感有效地高质量发展。

  湘西州加强古城古镇古村、历史遗迹、传统民居建筑的创新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集中连片打造高山峡谷村寨群、烽火苗疆村寨群等六大村寨集群,整合资金18.7亿元,实施94个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利用,带动300多个村寨集群发展,42家星级乡村旅游区提供就业岗位1100多个,农民营业收入超14亿元。

  “从湘西州的实践来看,文旅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陈华说,“要树立‘处处有旅游、行行加旅游’的理念,让各族人民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进一步增收致富,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可感可及,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依托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瑰丽多姿的文化旅游资源,甘南藏族自治州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动了各民族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夏河县委书记杨振林代表说。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拥有多样的景观地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汉、藏、回等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家园。

  近年来,甘南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推进全域旅游的同时,夏河县形成了各民族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鉴、习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和美局面。

  “广大农牧民从身边的发展变化中深刻感受到文明新风。”杨振林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让当地老百姓端稳了“生态饭碗”,也推开了“文明之窗”。

  在他看来,在从事文旅活动的过程中,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在经营牧家乐、生态营地等不同旅游业态时,通过融入多种文化元素,不同民族之间不断碰撞交融,也潜移默化中促进了解、增进认同。

  春寒料峭,雪域高原迎来旅游热潮,高原小城夏河县热闹非凡。草原、冰湖等自然风光别具韵味;酥油灯会、法舞表演等活动引客似云来……

  每逢旅游旺季,位于夏河县城的乌泽林卡藏餐厅总是座无虚席。用餐高峰时JBO竟博,游客还需排队等位。作为当地一家网红餐厅,这里吸引不少游客专程“打卡”。

  “我们在保留藏餐特色的同时,也让口味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餐厅负责人贡保杰说,餐厅受消费者喜爱,得益于不断创新。为了持续保持吸引力,他经常去外地考察学习,不断推出新款融合菜品。

  杨振林认为,生态旅游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也推动着当地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型。甘南老百姓从过去的脱贫靠放牧,变为现在的小康靠旅游。

  目前,甘南已实现生态文明小康村全覆盖,并打造了多个旅游标杆村。不少村子还吸引专业旅游公司入驻,打造吃住行一条龙服务。公司通过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促使更多农牧民转变生活生产方式、提高收入。

  不过,甘南州境内景区景点分布零散、点多线长,尚未形成景区互接、线路互通、业态互联、优势互补的区域性大旅游圈,仍面临“旅长游短”“旺季火爆、淡季冷清”的挑战。

  “生态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和特殊功能。”杨振林说,甘南州下一步将建设更具支撑力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消费环境,培育生态康养、科普研学、野奢露营等多样化业态产品,大力开发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文旅项目,延伸文旅产业链条,丰富文旅多元业态。

  走进云南省建水县“陶茶居田记窑”,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让人气静神闲,琳琅满目的紫陶作品让游客应接不暇,门店主人田静热情地为各族游客讲解紫陶烧制技艺和传统文化知识。

  建水是云南边陲一座色彩斑斓、钟灵毓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建水紫陶在窑开遍地的中华大地独树一帜。

  “多年来,建水紫陶兼容并蓄,绵延发展,其工艺兼具古滇国青铜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田静的手制陶壶别具一格。十多年来,她一直在为保护、传承、利用建水紫陶而努力,还成立了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吸引了各族游客学习紫陶烧制技艺,了解当地传统文化。

  “一窑炉火映千年,紫陶之都焕新颜。”如今,建水县打造了紫陶文化产业园,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手工艺人入驻,五湖四海的游客在紫陶街不仅能“淘”到心仪的产品,还能亲自动手制作,切身体会紫陶的独特魅力。

  田静说,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非遗。“傈僳族民歌、傣剧、建水花灯……许多非遗都彰显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魅力。”

  田静表示,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非遗活态传承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还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彰显出民族的美学追求,将少数民族非遗充分融入文旅,不仅能为非遗活态传承增添内生动力,也能深化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去年全国两会,田静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提案。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传承,社会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更加关注,田静更坚定了继续在非遗传承保护路上前行的信心。经过走访各地非遗传承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今年全国两会,她将继续关注非遗传承保护,提出高质量推进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合理转化利用的建议。

  “非遗对于促进文旅消费、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传承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当代生活紧密连接,赋予时代价值。”田静建议,要探索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支持条件成熟的地区打造非遗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区,以开发“非遗+研学”“非遗+定制”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非遗主题旅游路线等形式,进一步以点带面,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

  “希望加大对新疆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挖掘文物内涵,打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旅品牌。”在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海尼扎提·托呼提这样写道。

  海尼扎提·托呼提是新疆的一名创业青年,现担任石榴精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十几年来,他和伙伴们用短视频记录和传播新疆故事,持续输出系列网剧以及公益系列短片,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粉丝。

  新疆正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迈进。2023年,新疆接待游客2.65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实现旅游收入2967.15亿元,同比增长227%。

  “看到城市街头人潮涌动,草原山野间游客们脸上绽放笑容,我的心也一起热了。”家乡旅游业发展蓬勃,让海尼扎提·托呼提倍感自豪。他用镜头记录着一个个依托旅游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富民惠民的鲜活故事,更在一年间,先后为数千名农牧民提供公益短视频培训,帮助更多人拍摄、传播真实的大美新疆。

  今年,他把目光投向新疆丰富的文物资源,希望通过对文物内涵的挖掘,打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旅品牌。

  “新疆现存的众多文物古迹,记录了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生动反映了各族群众在丝绸之路上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形。”海尼扎提·托呼提说,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研究价值,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可深入挖掘、提炼和弘扬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丰富“文化润疆”工程。

  海尼扎提·托呼提说,可以围绕西域都护府、伊犁将军府、尼雅遗址等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通过VR技术、舞台剧等方式,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形成一系列特色文旅品牌,把古老文化转变成时尚消费。

  面对文旅融合举措不够丰富、文化创新与创造力有待提升等共性问题,海尼扎提·托呼提认为,可以从科技赋能着手,比如提高旅游业现代化、智慧化水平,加强文旅IP开发和转化,加快文物数字化建设进程,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游客在虚拟景区中开启奇妙的探险之旅,在数字交互过程中感受文物的“前世今生”……

  “诚挚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新疆走一走、看一看。”海尼扎提·托呼提说,感受新疆富集荟萃的文旅资源,体验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相信大家一定会像我们一样热爱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