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竟博“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第六期)——新时代背景下科技馆展览面向未来的策展思路创新
此次沙龙以“新时代背景下科技馆展览面向未来的策展思路创新”为主题,邀请5位馆长,通过科技馆发展变革、科学文化与艺术跨界融合、社会协同合作等话题,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交流。聚焦于新时代背景下科技馆功能的全面升维,前瞻性地探索未来发展的广阔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科技馆亟需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全力推动展览创新升级;同时凝聚更广泛社会主体,形成强大科普合力,共同促进科技馆体系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迈进。
孟庆金以“策与展:博物馆自然类展览的新视界”为题,分析博物馆发展变化趋势,从自然博物馆的角度探讨展览策划与设计思维的转变。1.博物馆发展变化趋势:从内向的甚至是封闭的,转变为外向的、与其他机构融合的;从以展品为中心转变为以观众为中心;从被动的、单一学科的转变为主动的、跨学科的;从唯一的管理者话语权转变为优先关注公众声音;从永久性结构和运营的硬实力转变为以灵活的结构呈现出的软实力。2.策展人要具备更多元、综合的专业策展能力,从多个层面提升观众体验感、舒适度,推出个性化服务:展览内容有深度、有内涵,叙事清晰逻辑严密,易于理解;展示形式多样,技术应用合理适度;展品制作工艺合理,品质优良,可靠性高。3.探讨自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设计思维的变革:关注未来与“人类世”,关注可持续发展主题;融入新发现和研究,强化跨学科融合展示,提升科学思维;“收藏、展览、科研JBO竟博、教育”功能一体化;创建终生学习与文化休闲的教育体系;研究透明化,打破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高墙”;自然、历史、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利用数智技术拓展可能性;优化室外空间,促进人与自然有机融合。4.未来展览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变革策展理念,坚持“内容为王”,确保策展活动的科学性,倡导跨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对展项的深入研究。●忻歌:科艺相通体现在四个层次:理念的相通,思维的相通,规律的相通,形式的相通。上海科技馆副馆长
忻歌以“科艺融通 美美与共”为题,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到科学与艺术相通的四个层面,以“上海天文馆”为例,分享如何以感性之手演绎理性之美,为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科技馆设计中实现科艺融通提供参考。1.艺术与科学是两门独立却不可分割的学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以人类创造力为基础,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为目标,二者具有高度关联性。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具有历史必然性。探索、思考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2.科艺相通的四个层次:理念的相通,思维的相通,规律的相通,形式的相通。3.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技馆中的科艺融通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建设理念、设计原则,建筑、景观,标志性展项、公共艺术作品,艺术装置、展品展项,环境氛围,导览系统、服务设施,VI视觉形象、文创产品等。4.在上海天文馆的建设过程中,以“创造一套清晰的叙事结构”“美丽而引人注目的震撼”“星空的真实观测和模拟体验”为建设理念,实现吸引各年龄段观众、从轻松学习到深入探究、共享社交空间的展示目标。●邱银忠:未来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建设应具有参与性、变革、跨学科特征。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
邱银忠以“新一代科学中心科普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为题,回顾科学中心的发展历程,分析未来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的特点,分享广东科学中心近年来展览建设的思考。1.未来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建设应具有参与性、变革、跨学科特征,虚实结合,融科技、生态、人文与艺术为一体,是面向全体公众的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氛围的终身学习中心。2.世界范围内科学传播的重点转向了与个人切身相关的内容传播,从个人及其所处的生活世界等层面关注生命、福祉JBO竟博、人性、美好、生态环境等增益人生的体验。3.广东科学中心近年来展览建设的思考:理念上,吸收融合国际前沿教育理念;主题上,面向科技与社会发展;传播上,跨媒介新媒体传播;内容上,从普及科学知识到弘扬科学精神,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科技本身到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段春明:采用“主题化”的布展策略或局部情境模拟的设计手法。河南省科学技术馆馆长
段春明以“创新策展思路 助力科学教育——河南省科技馆展览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基于河南省科技馆建馆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并分享科技馆策展思路。1.顶层设计多元化。树立满足公众多维度科普需求、多元融合的顶层设计理念。2.展示内容前沿化。科技前沿内容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强科普的吸引力、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还能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以及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为建设创新型社会营造良好氛围。3.主题叙事情景化。结合自身的特色与观众的需求,采用“主题化”的布展策略或局部情境模拟的设计手法,旨在深入挖掘并展现展品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引领观众步入精心营造的展厅环境之中,促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情感共鸣,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4.布展环境艺术化。科技馆的设计与布展需要依托于坚实的科学基础,更需要融入艺术的美感,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和谐共生,共同释放“美”的无限魅力。5.科学教育协同化。积极探索科普场馆助力科学教育的实现途径,大力开展“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提质行动,形成全省馆校合作规模效应,为学校研学提供绿色通道,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健全双向互动实践的合作机制,创新探索科普场馆服务“双减”的工作模式。●罗季峰:坚持“主题引领,自主创新”的原则,以明确的主题作为展览的中心思想,打造既具教育意义又富有创意的展览体验。合肥市科技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