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竟博学习运用习文化思想 全面发展人民文旅的“洛阳老城区”实践调查报告

  师资体系     |      2024-07-18 14:00

  JBO竟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文化强国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习文旅融合相关思想在河南落地见效,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强省,为文化强国贡献河南力量,河南大学专家团队对全省文旅发展做了系列研究。其中,洛阳老城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洛八办、赵春娥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载体,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发展以“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为特征的新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在国内外持续叫响“汉服+洛邑古城”文旅品牌,加快建设古都文化体验区和国际新文旅目的地;坚定不移走文旅富民兴区之路,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打造“全国最宠游客城区”,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调查报告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和增进互鉴5个维度,总结洛阳老城区人民文旅发展的 “老城实践”和“老城经验”。团队认为,洛阳老城区坚持“人民至上”,创新发展“人民文旅”,审视、重视、显化文旅的多重功能,工作特色鲜明,值得全省推广。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老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新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城市提质、民生改善,让文旅富民兴区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现共同富裕。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开辟基于创新的文化创意新赛道,是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文旅产业从“资源为王”向“创意为王”转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洛阳老城区以旅游资源“文”化、“活”化为抓手,开发文化创意加持下的文旅新项目,大大激发了文旅新活力,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文化新体验。主要做法包括:第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系列新文旅项目。实施洛邑古城、天心产业园、隋唐大运河遗址公园等一系列文旅新项目,显著提升了老城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尤其是洛邑古城,依托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古建筑,在打造了灯狮画桥、香罗幔天、隋唐集市、文峰暮鼓等30余处文化创意打卡场景,并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推出汉服虚拟试衣镜、《三生三世牡丹情》灯光秀等,让游客自由穿梭在虚实之间。第二,整理 “老城故事”、承创“老城味道”,打造全方位文旅新品质。在整理老城故事的基础上,推出“白龙殿试”等剧本,通过“仿真式实景+沉浸式剧情+游戏式互动+体验式消费”,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打开穿越时空的“月光宝盒”;持续优化“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品质,全力塑造“食尚老城、乐宿老城、畅行老城、漫游老城、嗨购老城、潮玩老城”旅游体验;承创新“老城味道”,从十字街到民主街,从牛肉汤到洛阳水席,从真不同、宴天下等老字号品牌到瑞幸、喜茶等快消品牌,各式美食“一城打尽”;与全市各大景区联合推出全城剧本杀活动,通过支付宝、美团等网络平台吸引年轻人到景区闯关打卡,让游客从“观光式游览”向“沉浸式体验”转变,在老城故事的互动性的文旅新场景中参与和体验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底蕴。第三,完善产业链条,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引入和培育了一批文化旅游相关企业,涉及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与科技、农业、体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出了虚拟现实体验、农业观光、户外运动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截止2023年底,打造“盛世隋唐”“国花牡丹”“非遗文化”等特色各异的主题民宿500余家,占洛阳市城区民宿的三分之二,开发洛邑书签、非遗毛笔、瓷艺牡丹、考古盲盒等100余类文创产品等。

  2023年全区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20亿元,均达到全市的1/5以上。2024年以来,老城文旅热度在延续去年态势基础上持续攀升,一季度,全区累计接待游客约977.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71.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约41.6%和42%,其中洛邑古城累计接待游客约362.2万人次,同比增长80.8%。老城区获批“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河南省第一批商业步行街示范街区”等,洛邑古城被中国旅游协会推介为2023年全国8个旅游产品创意案例之一。老城区以 “一城一花一谷一中轴一项目一基地”为引领,通过“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正成为一处集文化传承、旅游休闲和商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

  老城文旅始终把富民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创业就业,让人民共享文化旅游发展成果。主要做法包括:第一,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开展汉服妆造、跟拍摄影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7509人,文旅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第二,实施文旅富民惠民行动,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加快“人人持证、技能老城”建设,围绕汉服妆造、牡丹种植、文创开发等文旅相关岗位,持续开展以持证就业为目的技能培训;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青年创客、优秀乡贤等群体从事文旅相关行业。第三,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市第五高级中学新校区建成投用,洛邑初级中学整体迁入新址,区第一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全部竣工,补充中小学教师67名。第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打造省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践样板2个。第五,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成片区级邻里中心2个,综合排名全市第一方阵;建成乡里中心5个、社区体育公园13个,全区“A级”以上养老服务设施达到20个;通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强民生保障,完成10个方面34件民生实事。

  2023年老城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2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9 %。2023年全区实现GDP 205.64 亿元,比2020年增长3.3%。2023年全区新增就业 4800人。2023年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洛阳老通过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了城市的营商环境。主要做法包括:第一,深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立联合执法机构,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常态化集中整治,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制假售假、欺生杀熟、“黄牛”拉客等行为,净化旅游消费环境,保障游客权益。第二,树立“大古城”理念,改善文旅基础设施。在全面加快洛邑古城一期续建的基础上,逐步向中州路以北延伸业态、引导客流,形成3平方公里的大古城;实施北大街、民主街以北、中州渠(中州路至建安门区域)两侧沿线等更新改造,谋划青年宫广场老字号特色街区、东西北隅民宿集群等项目;提升背街小巷,打造大中街、民主街、贴廓巷红色步行街、周公路特色商业街等网红街道;优化交通组织,将洛邑古城与应天门、天堂明堂、洛八办、隋唐大运河遗址公园、山陕会馆等景点串珠成链,通过优化洛邑古城区域交通组织,谋划实施旅游小交通等方式,有效整合利用辖区景区景点、历史名胜、博物馆、翠云谷等文旅资源,将老城各片区串联成一个整体;建成公共停车场5处,新增停车泊位580个、充电桩125个,施划道路停车泊位1200个,新建旅游公厕7座等。第三,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发布旅游市场“红黑名单”,积极开展文明诚信商户评选活动,形成“诚信有奖,失信受制”的良好氛围。第四,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成立旅游假日应急指挥中心,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用,健全投诉快速响应处置机制,对游客投诉举报做到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确保处置“不隔夜”;完善12315执法网络,推动消费纠纷在线和解。第五,守牢旅游安全底线。加强旅游市场安全生产排查整治,提升酒店民宿、餐饮娱乐等场所消防安全水平。持续坚持7X24小时网络舆情应急值班制度,坚持舆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交办、第一时间反馈,确保舆情信息不漏报、不迟报、不扩散。

  随着环境不断优化,老城区获批“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河南省第一批商业步行街示范街区”等,洛邑古城被中国旅游协会推介为2023年全国8个旅游产品创意案例之一。吸引上海亿丰、深圳奥雅等80余家企业主动到老城考察对接,老城区与深文投等文旅头部企业建立合作,成功签约总投资192.5亿元的特富特先进节能磁器件及材料产业链项目、客家文化主题酒店、集美AI虚拟直播基地等16个项目。2023年前8个月,全区预计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07.4亿元,同比增长276%,预计实际利用省内资金14.1亿元,同比增长70%。随着一期续建月底建成,大批客商投资兴业,势必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文旅相关产业火爆。

  洛阳老城文旅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强化了政治廉洁和道德规范建设,以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目标,提升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主要做法包括:第一,围绕文旅富民兴区从严抓好党的纪律建设。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推动党员干部形成深度研究工作、以“有解”思维和市场手段解决问题的习惯;认真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街道领导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等制度,积极做好辖区群众及文旅企业、商户的“五个一”服务;每年开展一次“三纪”(党纪、政纪、法纪)教育,推动党员干部自觉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第二,聚焦提升专业能力,锤炼过硬作风。举办“新文旅、筹融资”培训班、“文旅沙龙”大讲堂,选派干部到文旅产业、城市更新等一线余人次,党员干部谋文旅、抓发展的本领不断提升;开展全区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整治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躺平式”干部;开展干部大调研活动,选任一批优秀干部到吃劲岗位磨砺成长;围绕政务服务、矛盾化解、社区治理以及文旅惠企利民政策、文化赛事活动组织、文旅行业安全生产等与群众贴近的工作,不断优化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锤炼攻坚克难的能力。第三,完善党建统领下的基层治理。推行党建统领下的“总片长、片区长、网格长、楼院长、楼栋长”基层治理“五长”机制,实现文化旅游领域基层社会治理有人治、有效治;强化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紧盯经济金融、政府债务、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等重点领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开展“增强群众观念、解决群众期盼”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活动为契机,引导推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入一线,掌握基层实情、倾听群众心声,大力倡导“快、准、效”三字要诀和狠抓落实之风,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老城区在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强调了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守牢金融风险底线和安全生产底线,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第一,城区还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始终把富民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抓好创业就业、提升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等措施,让百姓共享文化旅游发展成果;第二,在文旅发展中注重保护传承,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等。这些都极大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老城实践证明,文旅产业的繁荣一方面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这有助于降低失业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因经济因素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旅游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旅发展还能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人们对家乡或居住地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是“平安老城”的文旅密码JBO竟博。

  老城文旅在打造生态宜人的新老城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和创新实践:利用废旧厂房改造成天心文化产业园,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时尚创意的文化元素,成为文旅新地标;2023年,老城区空间布局不断优化,高质量完成乡村建设边界试划工作,洛邑古城一期续建西区等6个项目通过市规委会、市专委会审议,完成老城区与西工区边界优化,以及8个街道行政区划和机构人员优化调整,丽景门、建安门JBO竟博、状元红、翠云峰4个街道完成挂牌。城市更新深入推进,加快“两建设、三改造”,承福门大街建成通车并完成风貌提升,市第五高级中学周边道路建设顺利实施;改造提升25个老旧小区、8条背街小巷,惠及居民5100余户;高标准打造邻里中心27个,建成社区体育公园18个,新建城市停车场6座、提供泊位670个、配套充电桩229个,新(改)建公厕12座。围绕“北国花城”建设,打造景观花路4000米,立体花墙、街头花境、花廊33处;在老城更新中,结合老街区、老建筑的特点,运用科技如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为文化空间提供全新利用思路,使之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在景区建设中融入“零碳”理念,打造了绿色电能全覆盖的“零碳景区”等。

  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打造出一个生态宜人的新老城。

  2023年以来,老城区全面落实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文旅促发展,向“新”而行赢未来,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老城区正实施文化非遗传承、古城肌理保护、文旅创新赋能、城市经济提振、产城融合发展、文旅消费升级、文旅市场壮大、文旅富民惠民、文旅服务提升和精准宣传推介“十大行动”, 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

  老城区立足“老城实际、文化实践、人民需要”三个着力点,把握“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文旅产业四个特征,大力发展新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主要举措包括:第一,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紧抓新文旅产业四个特征,创新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提升文旅全要素生产率,重塑重构新文旅产业的产业结构、组织方式、产品体系、消费行为、商业模式和传播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新产品、新媒介;丰富提升“让世界来穿越”的主题,推动新文旅与农业、工业、商业、教育、体育、养老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开发适配文旅资源、符合游客需求的多元业态。第二,制定汉服国家标准,创建国家级老城文旅品牌。2023年9月成立洛阳汉服研究院,以汉服经济为切入口,制定全国汉服产业质量标准、深挖文化元素引领全国汉服设计潮流,打造汉服品牌,优化提升业态,助力汉服产业蝶变升级;大力发展“古城+汉服”“古城+民宿”等业态,壮大新文旅产业集群,在全国持续叫响洛邑古城品牌;第三,引进、扶持、孵化文旅科技企业和创客群体。围绕文旅文创产业片区建设,引进、扶持、孵化一大批文旅科技企业和创客群体,研发研制支撑文化娱乐创作的专用及配套软件、汉服设计生产、演艺与游乐先进装备、智慧旅游系统平台等;推动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娱演艺等领域和空间融合应用。第四,推动古城保护利用和有机更新,培育文旅总部经济。第四,通过微改造等手段,推动古城保护利用和有机更新,重塑老城古都风貌,恢复古都历史中轴线气象,通过沉浸式项目、场景式营造,为游客提供更多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的情景式、沉浸式体验,重现“梦里隋唐、尽在洛邑”的恢宏场景;将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厂改造成天心文化产业园,把半个世纪前的工业辉煌融入时尚创意的文化元素,成为集餐饮、娱乐、文化、艺术、体育等业态于一体的大规模集群化文化产业园;建设文旅企业总部基地,培育并引进文旅企业总部入驻等。第五,发挥新质生产力创意驱动,开发非遗文创项目和产品。发挥新质生产力创意驱动、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作用,增强以创意创新为内核的新文旅产业驱动力。截止2023年底,打造“盛世隋唐”“国花牡丹”“非遗文化”等特色各异的主题民宿500余家,占洛阳市城区民宿的三分之二,开发洛邑书签、非遗毛笔、瓷艺牡丹等100余类文创产品;注重创意化,以3平方公里洛邑古城为原点,辐射全市;注重高端化,实现文旅产业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文旅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过程,涉及技术革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等多个方面。老城区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新文旅产业创新。主要做法包括:第一,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云计算、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文博展陈、文娱演艺、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景区景点、街区园区等领域和空间的融合应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创新旅游市场数据供给,在信息发布、预约预订、交通调度、旅游停车、游客分流、导览讲解、安全监管等方面,推动文化和旅游场所共享公安、交通、气象、证照等数据,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第二,全链条推进实体文创和数字文创。推动文物古迹、演艺娱乐等IP转化,全链条推进实体文创和数字文创的研发生产销售;利用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60度全景影像、全息显示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消费者的文旅获得感和安全感;第三,通过自媒体形成全民传播效应。与移动端平台合作,策划推出“老城探店”“汉服之美”等系列话题,持续制造热点、燃点、爆点,发挥自媒体作用,形成全民传播效应。

  老城区坚持培育文旅新动能、新业态、新产品、新媒介,以“新”引领潮流,塑造体验,激活消费,高效引流的目标。具体做法包括:第一,以颠覆性创意激发新动能,以沉浸式体验丰富新业态。以3平方公里老城古城片区为核心,丰富提升“让世界来穿越”主题,推动新文旅与农业、工业、商业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开发多元业态;发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和老城古城片区“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核心板块作用,植入更多沉浸式体验业态,打造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标识;实施“汉服融城”行动,吸引年轻人来老城拍汉服主题婚纱照、住汉服主题酒店、举行汉服主题婚礼,打造汉服婚礼特色产业链。第二,场景创新、业态创新和跨界融合。将书店、图书馆和博物馆与旅游结合,不断拓展消费场景,将文化空间转变为旅游吸引空间;发展沉浸式旅游演艺、怀旧景区、非遗小镇、景区密室逃脱等新的文旅业态,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文旅与教育、体育、康养等产业的融合,支持本土相声、戏曲、脱口秀等演艺作品好戏联唱、跨界表达,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空间;加强组建文旅推广联盟,与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合作,共拓市场、共推产品、共享成果。

  老城区是洛阳文旅资源富集区,又是全市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区,在信息化时代反而成了老城区发展的优势,根据老城实际,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实施文旅强区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更好发展城市经济。老城区的做法包括:第一,实施“汉服融城”行动,持续完善“汉服+”。以汉服对景观空间沉浸式体验为带动,推动“汉服+演艺”对文化资源创新性呈现、“汉服+民宿”对城市资源高能级利用、“汉服+街区”对城市消费集聚性引导。围绕汉服体验创新推出一批沉浸式演艺、汉服婚礼、剧本娱乐、亲子研学、城市民宿等业态项目;依托天堂明堂、洛阳民俗博物馆、万里茶道博物馆等景点和酒店民宿营造场景,吸引年轻人来老城拍汉服主题婚纱照、住汉服主题酒店、举行汉服主题婚礼,打造汉服婚礼产业;丰富“一起穿越吧”话题,持续举办汉服短视频大赛、设计大赛、妆造大赛等活动,吸引全国优质汉服资源、汉服爱好者聚集老城;联动设计通关认证、积分兑换等新玩法,吸引游客到不同景区闯关打卡,通过玩家带大家、小众带大众,增强玩法渗透力。第二,围绕新文旅拓展产业链。着力抓好产业链招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等工作,围绕新文旅产业链招商,成功引入深文投、上海亿丰等企业,翠云谷近郊游、北大街改造等项目落地;加快建造古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社区产业楼,已有53家意向企业准备入驻;培育数字化信息产业,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位居洛阳市第2名。第三,文旅赋能城市提质。聚焦民宿产业、文旅文创、商贸消费等优势资源,深入挖掘潜能,拓展发展空间,加速城市经济业态升级、模式创新;坚持从文旅视角推动城市发展,以“两建设、三改造”为抓手,着力抓好片区连片改造、公共服务进社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突出问题整治等工作,完成承福门大街风貌整治等工程。老城区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多项工作位列洛阳市第一方阵,创新了“街道自办物业公司管理老旧小区新模式”。第四,文旅促进乡村振兴。坚持以文旅产业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城乡融合,统筹城乡协调互动,打造宜居、宜游、韧性老城;突出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老城区成功举办首届牡丹花王大赛、“洛阳牡丹 绽放岭南”等活动,唐风催花牡丹展示交易中心一期建成投用,2023年全区投放牡丹、全蝎养殖等涉农贷款2.5亿元,销售牡丹年宵花50万盆、鲜切花500万枝,蝎子养殖年交易额达到全国市场份额65%。

  2023年以来,老城区深入贯彻习文化思想,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梳理整合古迹遗址、文物建筑、文化景观等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整体社会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

  老城区是建成最早的洛阳城区,是全国唯一一座历经三千年没有断代的城池,辖区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化遗产,老城区发挥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具体做法包括:第一,创新文旅产业消费场景,创造更多增收途径。2023年以来,在老城区政府引导下,逐步将洛邑古城以非遗文化为主的业态,调整为以“古城+汉服”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业态,吸引培育汉服商家,创新优化汉服业态内容,摄影、妆造、跟拍等上下业快速发展。洛邑古城周边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JBO竟博,汉服经营市场主体由68家激增至600余家,汉服体验订单量增长10余倍,汉服店月均营收15万元以上,仅五一期间,洛邑古城周边汉服市场销售规模达到日均3000余万元。同时,汉服相关产业带动辖区1万余人就业,截止八月底,开展技能培训9717人次,新增技能人才6139人,新增就业5241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高于GDP增速1.9个百分点,真正让广大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为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第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现代化文旅服务供给。老城区以洛邑古城为中心,由点扩面,重点对景区周边进行等。2023年以来,老城区以洛邑古城为中心,由点扩面,实施环境整治、商业街区提升改造、水电气暖设施配套、道路房屋重新规划修建等项目。一方面,提升背街小巷,打造大中街、民主街、贴廓巷红色步行街、周公路特色商业街等网红街道,直接改善群众的生活品质;同时,加快实施“一横三纵”城市肌理保护提升项目,完善提升旅游公共交通体系,串联重点景区(点),打造半小时旅游交通圈,使城区和景区实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服务能力,新(改)建旅游公厕16座,新建成公共停车场11处,新增停车泊位1200余个,施划道路停车泊位2000余个,破解景区周边道路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第三,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老城区聚焦建设古都文化体验区和国际新文旅目的地的目标,以“古城历史文化片区、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洛河以北片区、牡丹产业融合发展片区、翠云谷休闲旅游片区、文旅文创产业片区”等五大片区建设为重点,以“食尚老城、乐宿老城、畅行老城、漫游老城、嗨购老城、潮玩老城”六大行动为抓手,努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洛邑古城”文旅品牌。

  遗产旅游与其他旅游类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度发掘和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老城区全力实施文旅强区战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产品业态,顺应群众消费需求,构建沉浸式、多元化体验场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创新产品业态,加快文旅产业转型。老城区以洛邑古城为龙头,抓好一期续建项目建设运营,利用“风起洛阳”“唐宫夜宴”等热门IP,打造集沉浸体验、文化休闲、社交娱乐于一体的主题景区;加快推进古城历史文化片区、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洛河以北片区、牡丹产业融合发展片区、翠云谷休闲旅游片区、文旅文创产业片区等五大片区建设,塑造特色各异的全域旅游场景;同时,老城区加强旅游资源的规划整合,策划老城古韵二日游、生态休闲精品一日游、特色乡村一日游等线路,有效整合利用辖区景区景点、历史名胜、博物馆、翠云谷等文旅资源,将老城各片区串联成一个整体。第二,顺应市场变化,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无论旅游从业者还是游客,都在提供旅游产品、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中,满足了社交、情感方面的需求,释放了压力,丰富了精神世界。老城区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前提下,聚焦青年游客这一文旅消费主力军,准确把握住游客心理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和汉服在年轻人心中不断上升的地位,加强市场运作、推动改革创新,积极创作个性化、体验化和数字化等契合年轻人喜好的新文旅产品,比如将洛邑古城主导业态调整为“汉服+”相关产业,打造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洛邑古城之白龙殿试”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创作“洛神赋”“楼兰谣”等沉浸式演出剧目,推动古城全域汉服“角色扮演”,加快“汉服+演艺”融合发展,并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满足年轻人消费需求。同时,老城区多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配套服务,拉长夜间消费时段,在景区、博物馆开展“幸福不打烊”活动,洛邑古城亮灯时间延长至凌晨2时,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万里茶道博物馆延长开放至22点,协调公交集团配合洛邑古城夜场延长运营服务时间,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此外,为了丰富公共文化产品,老城区自2023年以来组织开展惠民文化活动 20 场以上,打造主题网红书吧 2 个以上、社区精品书屋 3 个以上,培育全民阅读活动品牌 1 个以上,为广大市民、游客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旅游环境。第三,强化政府策划引导,夯实文旅消费载体。一是做强汉服体验业态。充分发挥“汉服+洛邑古城”品牌效应,持续开展汉服短视频大赛、汉服音乐节等活动,加快构建“设计生产、发布展示、租赁销售、配套妆造、旅拍摄影、文化研究”等汉服全产业链,打造全国汉服经济新高地和汉服文化输出地。二是做优演艺娱乐业态。加快推进《神都上元杀》沉浸式演艺项目,突出故事性、游戏性、交互性,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同时,围绕角色扮演业态,加强头部企业引进培育,推动企业与景区、博物馆进行跨界融合,形成“角色扮演+”新模式。三是做大城市民宿业态。依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盛世隋唐”“国花牡丹”“非遗文化”等系列主题民宿,形成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民宿发展格局,更好地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四是建设研学基地。洛阳老城区积极推进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非遗研学示范基地建设,目前洛阳老城区已建成非遗展示馆36个、传习所31个,并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开设非遗公益课堂,推进旅游为民、旅游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结合。此外,老城区重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开发洛邑书签、非遗毛笔、瓷艺牡丹等100余类文创产品,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五是培育消费聚焦区。老城区顺应市场需求,加强洛邑古城与周边铜驼暮雨、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隋唐洛阳城等景区消费联动及产业协作,培育一批消费集聚区、非遗特色街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一批旅游产品连锁超市、购物广场和中高端酒店,搭建一站式消费平台,增加二次消费比重。

  老城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讲述和传播“古城故事”、传承汉服文化等,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打造中华文化地标,建设精神家园。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进行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鲜活教材。老城区历时两年建成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设展览陈列、公共休闲、研学会议、文物储藏等多个功能区,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成为中华运河文化新地标。同时,老城区积极融入“东方博物馆之都” 建设,依托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等资源,建设“云上博物馆”。围绕洛邑古城、明堂天堂、洛阳围棋博物馆、周公庙博物馆等建设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活动,让人民群众、中小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依托春节、牡丹文化节、“五一”等重大节会,举办国风音乐节、中华民族服饰艺术展览、洛阳汉服美人图鉴摄影大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流展示等活动,把洛阳古都、中国汉服、隋唐大运河等打造成全球著名文化IP。第二,传播“汉服”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老城区又及时抓住“汉服”这个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载体,推动汉服标准化的研发、成立汉服研究院、建设汉服文化展示馆、举办汉服文化论坛等活动,加快汉服文化交流、传播和展示等。以汉服为情感纽带,开展“梦里隋唐·丝路风情”洛阳老城—哈密伊州文旅交流活动等主题活动,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同时,积极推动汉服教育普及化、大众化,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汉服相关历史文化、国学礼仪等100余项课程,10余条线路产品;通过“一校一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期讲座、校园汉服文化节、选修课、社区民俗活动等形式,推动汉服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唤起学生、干部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三,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老城区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以古都文化为底蕴,重新复原隋唐洛阳城的主要建筑,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打造数字化的展示中心,推进“文化+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讲好洛阳故事,传播洛阳声音。同时,洛阳市积极构建“地上地下双循环,十字交叉全覆盖”移动宣传体系,以短视频、系列丛书、舞蹈、戏曲等形式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人民的生活。第四,多措并举创新讲解服务,增强文化自信。洛阳市文物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博物馆应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价值内涵,创新“讲解+”服务新模式。老城区贯彻落实市文物局《意见》,探索讲解与新业态深度融合,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参观需求人群,提供分众化、特色化的定制讲解服务,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参观体验。一方面,规范社会讲解服务。老城区为了规范社会讲解力量,制定申请备案、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讲解准入机制,重点加强对讲解内容的审核把关,通过提前报备、检查巡查、社会监督、网络监测等方式,对歪曲史实、戏说历史、扰乱秩序等行为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为社会机构和个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敬畏文物、尊重史实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培育专业讲解服务团队。老城区依托各博物馆招募讲解服务团队,强化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工作,制定讲解岗位制度,提高博物馆讲解员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提高职业讲解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正如一名讲解员所说:“在成为正式的讲解员之前经过了一段历史文化的培训,越是了解历史,越是敬畏历史……作为一名讲解员,最初的时候讲一次哭一次,我自己都被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感动……”此外,老城区根据市场需求,拓展讲解服务形式,广泛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完善智能语音导览、二维码介绍、虚拟讲解、云展览、AR智能导览等多种形式的自助讲解服务,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讲解服务,讲述“洛阳故事”,弘扬“河洛文化”。比如,洛阳博物馆相继推出“神秘客·洛小文夜探博物馆”大型沉浸式讲解,结合研学剧本杀“神秘客·寻找消失的记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洛阳十三朝的风云变幻,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唤醒游客的文化自信。

  洛阳老城区以非遗旅游为抓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传播,展现开放、包容、和谐的中国形象。

  老城区找准城市定位、突出重点,不断打造城市品牌的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影响力与美誉度,有效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提升城市人文魅力。老城区重新梳理城市空间,通过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夜景照明、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提升洛阳火车站片区城市形象,推进城区高质量建设、高颜值改造,全方位提升城市承载力、亲和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第二,打造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标识。老城区在活化利用洛阳人文资源上下更大功夫,对天街十二坊进行重新规划和整体提升,更好展示盛唐时期里坊区格局风貌,沉浸式体验盛唐市井烟火气,提升游客对洛阳古都的辨识度和认同感,塑造最具洛阳特色的文旅名片。同时,开发特色打卡场景,植入更多体验式消费场景,全面展示古城历史演变过程,吸引更多游客聚合,更好彰显洛阳历史底蕴,营造多姿多彩生活环境,有效提升洛阳古都辨识度。第三,塑造城市文旅品牌。老城区持续借助节日传统塑造城市品牌,依托春节、元宵节、牡丹文化节、洛河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策划与制定相关的文化内容,比如创作《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推动洛阳历史文化与现代潮流创新性结合,打造洛阳文旅品牌。

  老城区注重运用抖音和微博等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与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合作,着力构建沉浸式文旅营销矩阵,对特色文旅产品、文旅资源进行全媒体传播宣传,增强了中国形象宣传的传播力。一方面,扩大宣传渠道。启动青年社交媒体推广计划,利用微博、微信、哔哩哔哩(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渠道传播洛阳故事;打造对外传播的城市卡通形象、吉祥物,在文化活动中融入更多视听元素,将城市名片以更鲜活直观的方式向世界传播,向国外展示现代中国的新形象。另一方面,塑造亲和的叙事形象。如各博物馆精炼历史故事,采用现代科技与古老文物结合的内容呈现历史场景(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馆),拓宽中国历史故事的展示形式,将历史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与融入现代叙事中。

  抽象的文化只有通过图像符号、影视作品、生动的实践场景等具体形象的方式来实现视觉的感性冲击,对受众中呈现一个更立体化的国家形象。老城区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注重采用具象的方式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展示文明大国形象。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抓紧汉服文化的盛行趋势,展现中华文化魅力。老城区坚持“历史为轴,汉服为媒,沉浸体验”的文旅发展新格局”,注重打造汉服旅游场景,通过在古城区内植入热门IP场景,吸引粉丝的体验,让“中国故事”“中华文明”更加具象化,“沉浸式体验”让洛邑古城盛世繁荣景象“可知、可感、可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和喜爱汉服。“穿上汉服的感觉真的很美妙!”来自孟加拉国的Jalal先生一家人身着中国传统汉服游览古城、体验非遗,发出由衷地感受。德国姑娘Alina来到洛阳后,不禁感叹:“洛阳有一种古今不变的浪漫气息,我好想穿越回去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洛邑古城穿上汉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创新“活动+话题+传播”模式,面向全网发布汉服主题系列活动,举办汉服短视频大赛、十佳妆造师大赛、汉服文化节,吸引全国各地汉服爱好者广泛关注;举办跨越千年的汉服集体婚典,再现中华传统服饰礼仪之美。第二,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展现可爱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一方面,老城区顺应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为主,加强交互传播,探索千年古都的年轻化表达,创意做好文旅营销,比如创作《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登场了!洛阳》、《风起洛阳》等多个文旅元素,让传统的历史文化用现代手段表达出来,用艺术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可爱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老城区重视历史文化表达的叙事体系,强化讲解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讲解队伍的知识储备、服务意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沟通组织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通过故事、情感、语言的有机融合,把可爱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传播出去。第三,丰富故事载体,彰显中国智慧。老城区通过文创产品、上线“云游博物馆”等方式,丰富中国故事载体,展现中华厚重的文明历史。具体来说,重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深挖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创产业特色化发展,通过可爱的漫画、精美的图画、厚重的历史图画等,展示鲜活的中国面貌。通过打造线上直播云游、数字博物馆等方式,把洛阳历史文化名胜、洛阳牡丹、非文化遗产博物馆等传播出去,展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通过开展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节和旅游节庆活动等,让国内外更多游客了解洛阳、走进洛阳,彰显古都特色的同时,把中国精神、中国经验也寓于其中。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旅游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城区坚持扩大开放,加强文旅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

  老城区在推动文旅发展过程中,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国际互学互鉴和共同发展。具体做法如下:第一,组织承办国际性会议论坛。老城区主动争取承办世界古都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旅行商采购大会、世界级文旅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交流合作。第二,加快建设国家文旅交流平台。老城区配合洛阳市加快建设世界古都论坛永久会址、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河洛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龙门石窟历史文化艺术国际交往展示中心;搭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运河文化、客家文化国际交流平台,先后与法国图尔市、意大利维泰博市等15个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每年接待境外游客近200万人次。第三,重视海外民间组织,开展多元化交流合作。老城区通过媒体以及各类海外联谊会、同乡会、欧美同学会等民间组织,与俄罗斯、韩国、泰国、新加坡等6个国家,组织开展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活动12场,不断扩大老城的国际“朋友圈”。

  老城区通过媒体、微信、抖音、快手等推广渠道,加大洛阳文化旅游和城市形象对外推介力度,打造更多受众多、热度高的地方文旅IP。一方面,加强宣传推广。老城区深化与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合作,举办“人民好主播”西游丝路行、洛阳汉服美人图鉴等活动,并与抖音、腾讯等平台、网络大V等联手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创造热点、做大流量,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实施入境旅游政策。老城区在全球知名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境外线上推介,巩固扩大日韩、欧美主要客源市场,培育拓展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等新兴市场, 开通洛阳至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直飞航线;出台入境游奖励政策,根据入境游客数量对组团旅行社给予奖励,拉动入境游客持续增长。

  老城区积极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弘扬中华文化,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推广汉服,弘扬中华文化。老城艺术家代表团身着汉服参加韩国第62届济州耽罗文化节巡游活动,一方面推动老城与韩国济州道艺术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推动古都洛阳和洛邑古城特有的沉浸式汉服文化体验感的国际传播。第二,开展联合考古,用中国话语阐释丝路历史。费尔干纳大学与洛阳考古研究院主动合作,成立“费尔干纳—洛阳考古研究中心”,并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大学挂牌成立,在联合考古的过程中,推动了汉语的传播发展,为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文明交流贡献了中国智慧。第三,成功申报“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老城区积极推进社会资源的整合,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与海内外华侨组织联系,推动洛邑古城申报为“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第四,积极参与世界旅游组织活动。老城区积极参与世界旅游联盟、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活动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展会,扩大洛阳国际影响力;在古城保护、汉服艺术等领域与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开展文化交流。

  习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提质增效、坚持融合发展”,深入学习指示精神,结合老城实践,我们认为发展“人民文旅”的经验启示,主要是要做到“五个坚持”。

  老城区一年多来发展“人民文旅”能够出圈出彩,归根结底在于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于用习文化思想指导文旅实践。老城区在发展“人民文旅”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文化发展和安全,做好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等工作。另一方面,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建强党的基层战斗堡垒,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把党的文化主张和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习文化思想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等根本性问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老城区发展全面文旅,关键在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立足人民需要,通过创造新文化现象、新经济形态、新就业模式,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了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文旅富民兴区成果。

  习鲜明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老城区全面发展“人民文旅”,就是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人民文旅”实践,更加突出“第二个结合”,学习运用习文化思想,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老城人民群众世代守望相传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做到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坚持提质增效”关键是要以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习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老城区发展“人民文旅”,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旅游服务需求,解决好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以科技创新赋能新文旅产业,培育新动能、新业态、新产品、新平台,创造需求、改善供给、增强体验。同时加强文旅项目招商引资的落地服务,坚持运营前置和市场化运作,盘活各类闲置资产,做到了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带动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率提升。

  “坚持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党的二十大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的重要部署。老城区发展“人民文旅”,加强文旅与教育、就业等人民生活密切融合,增强文化教育引导、文旅增收致富作用;加强辖区景区与居民生活的街区、社区、商圈多空间融合,让文旅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推动文旅与体育、农业、康养、商贸等多产业融合,让“人民文旅”的触角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加强景区与街区、社区、商圈,五大片区之间、洛邑古城片区与“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其他片区等多空间融合;政府、企业、群众等多主体融合,形成了产业空间协同、政策推进协同、社会主体协同的融合发展格局。

  课题组成员:徐全红 鲁小亚 焦喜峰 张波 杨一飞 胡闰博 王心元 孙昊翔

  “发现243信号”“243信号跟踪正常”……在航天员“回家”时,这些关键节点信息指令的发出,意味着我们研发的定向仪系列产品精准发现了航天员位置。

  我们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壁画。许多壁画已经存在上千年,经过时间的磨砺,如今它们的模样往往是“千疮百孔”。面对这些脆弱的文物,既要做好保护,又要做好“医治”,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天技术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从遥远的太空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从提升农业效率到改进环境监测技术,从优化交通出行到革新医疗技术,航天科技正以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的方式,

  囿于时间与空间,遥感影像通常只能捕捉到部分信息。科研人员需要通过这些信息去反演一个全过程模态,即将遥感数据转变为人们实际需要的地表各种特性参数,但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我们的车铣复合机床经过你们优化后,性能有了很大提升,销量同比增长30%。”日前,在浙江省台州市东部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经理赵小刚兴致勃勃地带着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武建伟一边参观,

  7月15日,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北京成立。在《桥梁工程——从浅海走向深海》报告中,张喜刚透露,针对未来单跨1500米的斜拉桥和3000米左右的悬索桥,相关团队已开始研究适用于水深接近100米的新型复合技术。

  7月10日,记者从中国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李林教授团队和中国香港李氏集团Sun Crops农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尼日利亚花生复兴计划”合作协议。

  一种可能在早期地球浅水区繁衍生息的复杂微生物,可能是今天所有生命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为了像Martin一样探索LUCA的生活方式,Moody研究小组追踪了350种细菌和350种古细菌的57个“标记”基因,以构建一棵生命树。

  如果你还徘徊在专业选择的边缘,不知该“选择”或“逃离”哪些专业,不妨来了解一下,新质生产力如何给专业赋能。”对于“选择高校还是选择专业”这个考生填报志愿的老问题,林万龙建议,行业头部高校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更稳妥的选择。

  15日,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在香港圆满通过卫星在轨技术验收评审和地面系统最终技术验收评审,这标志着亚太6E通信卫星完成在轨测试,正式投入运营。

  今年4月16日,风云三号G星已在轨工作整整一年了。它先后捕捉到“玛娃”“泰利”等台风系统的三维立体结构,并在2023年以来的一些气象监测中精准监测大气三维精细结构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宝贵的观测数据。

  “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钻头,其实很不简单,它是西南石油大学校史馆的镇馆之宝,见证了我国石油工业装备制造的发展历程。”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张烈辉说,学校着力推动能源报国网络育人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叫响了能源报国网络育人品牌。

  当前,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发生意外并不可怕,如果运动场馆配备应有的急救设施,或能转危为安。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效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各类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越来越常见。

  “我们土木工程专业正面临着重大挑战。砖瓦的出现、钢材的使用、混凝土的兴起引领了土木工程的前三次飞跃,钱七虎院士表示,第四次飞跃则以土木工程建造科技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交叉融合创新为标志。

  白皮书提出,构建大模型安全政府监管、生态培育、企业自律、人才培养、测试验证“五维一体”的治理框架。宣言呼吁,推动制定和采纳具有广泛国际共识的人工智能的伦理指南与规范,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防止其被误用、滥用或恶用。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所驱动的产业升级,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产品或服务形态变化的业务升级;二是产品价值的跃升。国有资本应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对基础研究进行投资;和企业合作,对应用技术的转化进行投资。

  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当地常规土壤管理技术相比,黑土健康增粮关键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0.2~0.3个百分点,化肥减量10%~20%,使作物增产8%~15%。目前,该系列技术推广面积已达300万亩,辐射带动800万亩,为黑土地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奠定基础。

  归国途中,他致信美国布朗大学罗恩·丘尔教授,深情写道:“那个名为中国的国家是我的祖国。”理由如此郑重,以至在颠簸的远洋轮船上,正受病痛之苦的应崇福,字迹依旧工整,不忍有一丝潦草。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深入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并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提供了科学方案。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和重大决策部署。白皮书指出,为筑牢海洋生态屏障,中国对海洋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作出系统安排,优先将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