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竟博诗词气势恢宏、意境高远,想象丰富、寓意深刻。他一生在江西写、写江西的诗词作品有十余首。这些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人的崇高理想与人民情怀;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壮美篇章;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革命先辈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今年是同志诞辰130周年,江西日报今日推出特别策划“品读伟人诗词 激昂奋进豪情”,选取同志创作、跟江西有关的十余首诗词,通过探访诗词创作地、所写地,回首历史、展望未来,感受伟人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激昂奋进豪情。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湘赣边界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中国,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亲自领导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爆发后,在行军途中,激情满怀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
这首词言革命宏志、咏革命豪情,是革命的动员令、战斗的号角、奋起的呐喊,是一曲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武装起义的不朽颂歌。铜鼓县史志办原主任王现国说:“在这首词中,不仅鲜明地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还诗意地讲清楚要去哪、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用诗情讲述起义,用诗意激昂斗志。”
沿着先烈先辈足迹,在一代代老区人民的辛勤奋斗下,铜鼓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宁祥和。12月14日,笔者来到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一件件鲜活的历史文物陈列在展馆内,生动再现了当年在铜鼓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展革命活动的恢宏历史。
作为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之一,铜鼓县孕育了厚重的红色基因,保留了秋收起义纪念地、秋收起义阅兵广场、湘鄂赣苏区革命旧址群等一大批红色旧址。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长寿铜鼓、康养胜地”享誉湘赣边。铜鼓县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和全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作为修河的源头,铜鼓水质常年稳定在一类水标准,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质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迈入新时代,铜鼓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动力更强、活力更足,城乡面貌迎来新变化。目前,铜鼓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笋(竹)精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冷链物流园建设顺利推进,绿色能源产业方兴未艾,铜鼓产业园获评省级产业园、全省十佳优化营商环境园区。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28年9月,得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欣然挥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下,井冈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老区群众的生活日益改善。1965年5月22日,72岁的重上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看到井冈山生机勃勃的新貌,他抚今追昔,填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词。
“这三首词虽写于不同时期,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英雄气概,更感受到了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带领中国人开辟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辑研究科副研究员何小文说道。
12月19日,天空飘着小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游客络绎不绝。循着历史的足迹,记者来到井冈山市茅坪镇茅坪村。近年来,茅坪村依托丰富的红色、绿色资源,积极引导周边群众参与旅游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
2021年,茅坪村成立茅坪八角楼红军营培训拓展基地,采取“公司+村集体+接待户”模式,吸纳60余户接待户参与。基地每年可接待8万人次研学旅行和农旅体验,有效带动周边300余户群众户均年增收3.5万元,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6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谢俶宏告诉记者:“村里正在新建6栋中高端亲子民宿、1个休闲广场和1个大型会议室,预计明年5月将投入使用。”
井冈山市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大力推进文旅融合。近年来,井冈山市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推行红绿结合、文旅结合等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走出一条红色旅游引领多业态融合发展新路。该市运用声、光、电等数字化手段,让红色资源变成鲜活教材JBO竟博,以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和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打造集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体系。今年1至11月,井冈山市举办红色教育培训班7480余期,培训学员43.47万人次;接待研学团队534个共18.76万人次。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1930年2月,在吉安陂头主持召开二七会议,决定扩大赣西南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和扩大工农武装,同时决定红军第一步攻占吉安,进而夺取江西全省政权。随后,在行军途中,广昌境内大雪纷飞,触景生情,在马背上吟成气壮山河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抚州市委党史办党史科科长鄢春琴感触颇深地说,“这句词描绘的是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画面,既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更体现了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广昌县森林覆盖率达71.83%。近年来,该县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产业兴旺、百姓增收。12月18日,位于广昌县旴江镇旴江林场的岗梅种植示范基地内,一片生机盎然。“这个基地是广昌县林下经济产业园的核心产区,面积3万亩,年产值可达5亿元。”广昌县林业局局长罗斌指着冬日里依旧郁郁葱葱的山林说道,林下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50万亩,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带动1万户农民增收。塘坊镇北坑村高家村小组脱贫户陈用金说:“我去年2月开始在基地干活,现在每月收入5000多元。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12月18日,记者走进头陂镇龙虎村,曾经泥泞的道路、破败的房屋已寻不到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红顶白墙的新屋和柏油铺就的道路。“村里变化可大了,不仅路修好了,还栽种了花草,很漂亮。”村民符英说道。
近年来,广昌县深入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改革,对11个乡镇129个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工程、乡村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集中管护,有效解决了重建轻管、管护不专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战斗的硝烟早已消散,但革命精神始终印刻在每一个广昌人的骨子里,这里的人们正奋力书写新的华章。
1930年6月,主持召开汀州会议,决定将红四军、红六军(不久改称为红三军)、红十二军整编为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为红军第一军团,简称红一军团)。同年6月底,、朱德率领红一军团离开长汀,开始向南昌进发。《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正是此次进军途中,在马背上哼成的一首词作。“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这首词表达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心。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在赣湘多地对敌发起进攻,革命的火种愈烧愈烈,战旗上洒满了热血和荣光。
“攻克吉安城,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成功实践和探索革命道路的伟大创举。攻下吉安城后,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随后,泰和、安福、吉水、峡江、新干、清江等地连续被红军攻占,赣西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吉安市吉州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四级调研员胡仪南说,“‘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深刻展现了当时赣西南人民群众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坚定信念。”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但宝贵的历史经验依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吉州区长塘镇陈家村的山前红一方面军攻吉指挥部驻军处旧址。近年来,长塘镇将红色名村建设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相结合,着力破解红色教育阵地环境卫生管护难、游客接待能力不足、讲解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通过成立长塘镇红色研学专业合作社,培训红色志愿宣讲队提供专业讲解,推出红色研学主题精品课程,利用红色阵地开展现场教学,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多元。今年,我们在红色旅游中融入红色文创产品、农耕体验、农家乐等,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新模式、新业态,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长塘镇陈家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春说。
1930年12月30日早晨,大雾弥漫山间,军第十八师正行进在这里的山路上,目的是“围剿”前方宁都县北部的红军。忽然间,枪炮声划破浓雾,震天的喊杀声从山林深处传来。红军似乎从天而降,展开了居高临下的攻击。龙冈战斗是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取得的首次大捷。“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战斗结束后,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激动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5个月后,红军歼灭军第二十八师大部和第四十七师一部,随后自西向东横扫700余里,五战连捷,粉碎了敌人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以“横扫千军如卷席”来形容战斗的痛快淋漓。
93年后,记者走进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龙冈。登上万功山举目四望,山脚的田畴间,已不见当年的战火纷飞,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白莲、中药材、黄元米果等产业基地。
“当年,红军发动根据地群众坚壁清野,把敌人打败。现在,我们发展产业也是坚持走群众路线。”龙冈畲族乡万功山村党支部书记江忠才告诉记者,“这里是山区,光照不足,种水稻收益低。去年,村委会想办法发展产业,让党员带头去广昌学习白莲种植技术。”
当万功山永昌白莲合作社成立,准备发动群众流转土地时,有的群众担心亏本,不愿意把土地拿出来。老党员、老干部登门拜访,把种白莲的优势和前景掰开揉碎了给群众讲解。渐渐地,群众心齐了。短短一年时间,万功山村白莲产业发展热火朝天,参与群众人均增收4000余元。
“中药材产业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一旁的赣江中游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驻村刘军华接过话茬,“我们和中药企业普正药业对接,利用村集体的林下闲置滩涂地试种中药材。群众看到收益后,纷纷加入。现在全村有358亩药材地,预估产值千万元。”
1929年1月,、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一路被军尾追。2月9日,红四军到达大柏地,敌军依然紧追不放。2月10日下午,大柏地战斗打响,鏖战至11日下午,歼灭敌军大部,取得重大胜利。1933年6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在瑞金各区、乡间奔走调研。重过大柏地时,看到前村土墙上弹痕累累,有感而作《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大柏地一战,是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被誉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初步扭转了红四军主力下山后的被动局面,提振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党史专家钟燕林说。“这首词描写了大柏地的壮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的欣悦心情,使词中物象闪烁着明丽的色彩,洋溢着欢愉的氛围,进而把革命战争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赞美了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讴歌了革命根据地的兴旺景象。”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思艺说。
“当年鏖战急”的大柏地乡大柏地村,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名村。为擦亮“大柏地战斗”这块红色品牌,瑞金市以大柏地战斗旧址为核心,打造了《菩萨蛮·大柏地》诗词墙、战斗英烈纪念广场,沿途设置大柏地战斗历史脉络线等设施,讲好大柏地战斗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今朝更好看”。深入大柏地乡,只见乡村风景秀美,道路宽敞平坦,环境干净整洁,产业发展一派蓬勃景象。近年来,大柏地乡以红色名村建设为抓手,建强村党组织红色战斗堡垒,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出“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产业发展模式。如今的大柏地乡,每个村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横江村着力打造横江村欢乐谷,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方式,每年带动农产品销售超百万元;三河村种植树菇12亩,年产值18万元;占地120亩、由村集体经济参与投资运营的水果玉米种植基地在隘前村正式投产,盘活了村集体资产资源……“我们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展致富产业,积极探索红色名村建设链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机制,通过‘红色引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柏地乡党委书记杨树成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1934年4月下旬,中央苏区南大门筠门岭失守,粤军企图向北推进,中央苏区南线形势危急。受“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已经离开军事领导岗位的心急如焚,主动来到会昌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对粤赣省的工作进行指导,南线形势很快稳定下来,红军指战员士气高昂。1934年7月,健步登上会昌山顶,纵览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宛如玉带的江河,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下山后,他挥笔写下《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是在革命生涯处于逆境时写下的一首词,通俗易懂又意境深远,一语双关,展现了他愈挫愈勇、坚不可摧的斗争精神,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充分反映了一代伟人博大的革命胸怀、坚定的革命信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会昌县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学习委主任曹树强介绍,“《清平乐·会昌》是在中央苏区写下的最后一首词,也是唯一一首以县名命名的词。”
近年来,会昌县坚持以文化铸魂为旅游赋能,塑造文化地标、打造旅游精品,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构筑一幅“风景这边独好”的全域旅游新画卷。
仲冬时节,记者驱车来到位于会昌县城郊的风景独好园,粤赣省委旧址、旧居、少共粤赣省委旧址等红色旧址串点成线,讲解员李燕正领着参加红色研学活动的学生有序参观,她告诉记者:“2021年开园至今已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
漫步洞头乡洞头畲族村,感受畲族文化魅力;畅游汉仙岩景区,领略八仙文化……如今,纵览会昌大地,城乡满目皆景。“近年来,我们先后筹集各类资金30多亿元,重点打造和君小镇、戏剧小镇等文旅项目,彰显风景独好山水人文旅游城的特色,进一步唱响会昌‘风景独好’品牌。”会昌县文广新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1955年冬天,余江县(今余江区)积极响应党中央“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全县范围内打响了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奋斗,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树起了第一面血防战线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报道余江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与经验。获悉后,一气呵成写下了豪迈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盛赞余江人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的伟大胜利。
鹰潭红旗干部学院客座教授乐玉中表示,《七律二首》第一首写血吸虫被消灭前的情况。其中“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描述了在祖国山河大地上生活的人们饱受血吸虫病的危害。第二首描述了在领导下的余江人民消灭血吸虫病、创造新生活的动人情景。其中“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生动反映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12月20日12时,记者走进鹰潭市余江区平定乡蓝田村互助养老中心,只见老人们一边聊天,一边吃饭,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作为蓝田村血防的亲历者,79岁的宋接福老人说:“我们这些人的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的,第二次生命是给的。”看着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他打心里高兴。
近年来,蓝田村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血防红旗博览区”实景参观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全村有39户村民开办了民宿,由村里的物业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每年带动村民增收230余万元。
1959年6月,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7月1日清晨,乘车从北山公路登上庐山。当汽车贴着陡峭的山壁盘旋而上时,被庐山壮美秀丽的景色吸引,欣然下车步行了一段路。据接待人员回忆,上山时,让警卫员准备了火柴,每转过一道弯,就丢一根。车子抵达牯岭街时,警卫员扔下了近400根火柴:“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上山后,在住地创作了《七律·登庐山》。
2017年7月,庐山交通索道开通,这是亚洲第一条双线分钟就能上山,交通索道成为游客上下庐山的首选,他们不再经过“四百旋”上山了。南山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牯岭镇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景点优化……日新月异的变化,承载的是庐山旅游产业发展的追求与梦想。“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纵览庐山美景,俯仰古今,轻轻挥墨,展开对理想生活的追问。而今,庐山的这片“桃源”,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追寻理想生活的答案。
12月16日,庐山迎来降雪。白雪覆盖山峦,层林尽染。近几年,乘着冰雪旅游的东风,庐山充分利用降雪量大、存雪时间长的优势,推出冰雪旅游产品,充分展示庐山雾凇云海、玉树琼枝等场景,推进“冰雪世界”项目,打造南方景区冬季滑雪首选地。淡季不淡,庐山的冬季游越来越火热。
过去,庐山是汇聚多国文化的“世界村”;如今,庐山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庐山坚持“世界名山、国际标准”定位,持续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力推进产业融合、产品营销、环境优化、品质提升,提高景区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做实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1965年底,来到南昌,写下一首直抒胸臆、咏史明志、寓意深刻的诗篇——《七律·洪都》。
“《七律·洪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省会城市为题的唯一作品。”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中国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汪建新解读,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激发了对古代豪杰的思索,引发了对自己辉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意识的深邃理解和美好前景的乐观展望。大潮奔涌,长风浩荡。凝结于八一南昌起义中的伟大革命精神,和《七律·洪都》传达出对灿烂未来的孜孜追求,早已渗透到这座城市的血液中,汇聚成向上向前的奋进力量。
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从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到“4+4+X”产业体系优化完善、硅衬底LED技术领跑世界;从为“天问一号”探测器提供电源、助神舟十二号空间站“天地通话”,到“地下蛟龙”盾构机实现“南昌造、南昌用”……南昌不仅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众多“第一”,还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新时代的赛道上竞速前行。
奋进的南昌,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不断闪耀出新的光彩。12条跨江通道连通一江两岸,“十纵十横十联”干线路网逐步成形,“十桥同架”壮美画卷正在铺就,中欧班列、铁海联运越开越密,南北呼应的国际性口岸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打开了南昌通达全球的新路径。
奋进的南昌,在弘扬革命传统中展现使命担当。鄱阳湖面万鸟翔集、扬子洲段江豚嬉戏、南矶湿地白鹭翩跹,一个个生态红利让城市功能品质愈加彰显;老旧小区改出“高颜值”,“胡子工程”如期“剃胡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基本形成,一件件民生实事让群众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 本版文字杨友明 李华诚 刘兆春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歆刘美春 吕玉玺 宋思嘉 董文涛 焦俊杰 周桐 周亚婧